六年级组语文教学反思五

浏览次数: 8
发布时间:2018-01-28 21:44:49
分享
打印

姓名

林艳丽

课题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会思、会说、会写

第(5)篇

 

“希望工程”赛课,请南小王宏玉来校当评委、指导,王老师讲了一句话,引起我的思考。

原记录师这样的:“课堂笔记,留下痕迹。家长反馈不会做作业。对接,有效,会不会做作业,语文练习”,意思是在课堂上,应该留下点什么,意思是要让学生做笔记,上完课,学生应该会做作业,能自主完成作业。

拓展开来,留下点什么呢?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点什么,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在课本里留下点什么,批注、笔记、随笔。这么多年来,我没有这习惯,就更别提让学生养成这习惯。每每在学生完成语练时都让我有很崩溃的感觉,挫败感强烈,大声训斥学生的时候,学生很无助,也显得自己是如此的无能和没有方法。

我的语文课,在表面繁华的背后,学生真的学会了什么?走进语言文字,品词析句,感悟文字里的思想内涵;针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发言积极,就问题说答案,说看法,片言只语,只言片语,点到为止,逻辑性不强,没有句群关系。这样,是我现在看来的表面的繁华,问题还是出现了(换言之,问题一直都在,只是我没有面对或是选择了回避或者通过带领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给出了题目答案),学生的作业,除了字词这样的基础知识,其他如阅读短文、理解感悟、写一段话、谈看法、写作文……只要牵涉句群关系、逻辑关系,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我感觉我都讲了,都教了,他们却不会做,我感觉学生很笨,我很生气,我有着强烈的挫败感,觉得学生怎么都顽固不化、冥顽不灵?我不加思考地把责任推卸给了学生。

为什么一个班都是这样?

一定是我自己的原因。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怎么解决这个语文学习中很关键的问题?

是不是要请王宏玉来学校针对这样的问题分享她的经验,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我好好思考、细细琢磨,摸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

回到开头王老师的建议:课堂上让学生记笔记。我想,除了记笔记,是不是要有更好的办法呢?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教学中推敲。

 

姓名

计国红

课题

 《安塞腰鼓》

第(5)篇

    《安塞腰鼓》是一篇描写陕北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散文。全篇文字激昂,澎湃着激情,蕴含着力量。让人在领略宏大火烈的舞蹈场面的同时,感受到陕北人民的粗犷豪迈,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

钻研教材时,我首先把课文大声读了三遍,读着读着,我被安塞腰鼓的独特艺术魅力吸引了,被这些焕发着生命力的文字震撼了。于是,我把领略安塞腰鼓的独特艺术魅力,感受陕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及本文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并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反复出现的句子作为教学线索,以朗读、感悟,再读的方式让学生向着目标迈进。

第一步:感受腰鼓美

孩子们对陕西腰鼓不大了解,在教学中,我引用了一段网络视频,再现了百十个茂腾腾的后生表演安塞腰鼓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安塞腰鼓舞那“火烈的舞蹈场面”、“巨大的鼓声”,通过观看,孩子们初次感受了那热烈奔放的场面,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感受文字之美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感悟文字美

本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言大气优美,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教学时,我带领学生们反复朗读,反复品味。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了解,在朗读中感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文字之美,更透过文字,感受到了安塞腰鼓之美。

第三步:感叹写法美

1、修辞手法再现美

课文中排比、比喻运用得好,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在孩子们欣赏过文字之美后,我又让孩子们思考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什么。让后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朗读中去。

2、反复手法强调美

文章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多次出现,在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每次抒情前都写到了安塞腰鼓的哪个方面的美(场面、力量、声音、舞姿),进而感悟每一次作者发出感慨时的情感状态是不一样的,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强烈。同学们明白了反复手法的运用目的在于不断强调某种情感,在以后的习作中自然会学着运用。

第四步: 仿说延伸美

1、模仿9、10自然段进行说话练习。

2、模仿“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的一片”的句式仿说。

姓名

孙宜波

课题

大自然的文字

第(5)篇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

 

  因此,在交流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弄懂星座和云,以及石头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又通过出示画面和一些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拓展延伸,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纷纷补充: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

 

  我认为适度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科普小品文教学不再枯燥。

 

姓名

项娟

课题

学会解释

第(5)篇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设置的一项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

“学会解释”是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练习1的一项交际说话练习。本题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要冷静,态度要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练习中所创设的三种情境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均有可能碰到的情况。学生可以任选一题进行演练。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这样几个问题:⒈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⒉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⒊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解释还要注意态度,要使对方愿意听你的解释,以求取得好的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引入主题:请同学们看一段情境录像片断(练习第一题:单小英迟到直接闯入课堂,当老师问起迟到的事,她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想迟到呀!那没办法,路上堵车了,能怪我吗?”说着还生气地把书包往桌上一扔。)同学们说单小英的这种解释怎么样?(学生交流讨论)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解释才好呢?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每个学生都“想说”,达到生趣、激情的作用。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同学们都知道了单小英的这种解释不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帮助她,看看怎样解释才能让老师接受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让学生懂得在遇到被别人误会向他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②解释什么,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要针对对方的误会说明原委;③怎样解释,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

   然后请学生就书上的两个题目, 学生自选一题,自拟提纲,分四人小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完善。学生自主学习,选、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合理想像,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并相互补充,渐趋完善。

 

 三、模拟情境,角色体验

   学生分小组(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根据自己所选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实践中要注意体态端庄大方,注意口头语言与面部表情的结合,必要时还要辅以动作。教师相机纠正双方的语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模拟情境,角色体验”这是重要的环节,通过情境创设,交际活动的安排与进展,灵活得体地使用语言技巧完成交际任务。

 

四、总结评价,激励进步

   模拟活动结束后,由老师或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学生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得体性,交际规则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纠正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不足,更好地完成整个交际过程。评选最佳交际小组,让学生在欢笑和掌声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

五、“我”来出题,你来帮忙

学会最终的目标是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我就结合今天崔喆和体育老师闹误会这件事(事先征求学生同意),请求大家帮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接着孩子们给同桌出“难题”,让同桌说说怎么解决?其实这样设计也是让孩子倾吐自己的难题,寻求同伴的帮助。最后,我引导孩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你遇到解释不了或解释效果不好的时候,还可以寻求家人、老师、朋友的帮助,这样,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总结这节口语交际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学生口语交际提供具体生动的场合,使他们感到交际的对象就在眼前,从而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其次,口语交际实践中能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把优、中、差学生按比例加以合理搭配,让学生在差异中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合作学习小组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学生无法解决困难时的援助者。 当然,上述过程都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

   总之,口语交际要在课堂中明方法,生活中勤练习,过程中尝甜头,真正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