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校区:与孩子交朋友,大手携小手共成长
叶圣陶说过:“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同理,家长与孩子也可以交朋友,大人与小孩相处的打开方式,除了“鸡飞狗跳”,还可以开启“母(父)慈子孝”模式。通过“做朋友”这种方式的深入开展,2022年的这个暑假,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南校区三一班孙梦珂的家里,通过以下这几种措施,孩子与爸爸妈妈的日常相处变得比以往和谐了许多。
首先,父母放低姿态,去跟孩子之间建立了更深一层次的互信。正常状态下,父母把自己角色设定由一位成年人转变成一个10来岁的小孩,与孩子打成一片,孩子就不再排斥父母,在不触犯法律、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满足孩子的小小心愿。每次在作业完成较好的情况下,孩子被允许看半个小时的电视,爸爸时常会像个“啥也不知道的小小孩”一样凑过去跟她请教动画片里的角色:“这个灵公主擅长什么魔法呀?她们怎么总是喜欢打架?他们黑化后的样子好吓人啊!……”就这样,这对父女就像“忘年交”一样融洽的在一起交谈,同时爸爸也可以顺便检视一下影视内容健康与否,以便决定后期是否需要引导孩子去观看别的影片。
其次,为了提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效率,避免“我都喊你两遍了,你咋还不去写作业?”这样的事件频发,作为“朋友”需要尽可能少用反问和质问类的语句,去命令孩子做他们不情愿的事情。父母不可“以爱之名”随意的去替孩子做决定,取而代之的是,“你如果能在8点前写完作业,你就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啦,比如说下去找同学玩,要不然,太迟了你的小伙伴都回家睡觉了,你可就找不到人玩了”,在设定“指标”时,让孩子觉得听你的建议对她有利,这样的沟通效率会翻倍。
然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把孩子顺利的培养成一位“知之者”、“好之者”甚至“乐之者”呢?爱因斯坦告诉过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具有极强的内驱力。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和读书兴趣方面,我们也曾经历过手足无措的过程,经常需要面对各种斗智斗勇、艰难博弈的事件,但是,孩子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你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抛出问题,一定能激发出孩子兴趣,“你知道钱塘潮最高的浪有多高?”“飞机在夜间飞行是怎么‘看’见的?”“蝴蝶是如何度过雨天的?”带着这些问题,孙梦珂情不自禁的翻开姐姐四年级的语文教科书,即使是在尚未起飞的飞机上依然爱不释手。
最后,交朋友并不是家长没原则的跟孩子妥协,而是在对待诸如“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方面,家长需要不失时机的去强调。有一天,爸爸没戴眼镜坐在桌边看书,这时候孩子正拿着肉色的胶带准备戴上弹古筝的指甲,爸爸说“你哪来的小麻花在吃?”,孩子哈哈大笑道:“你看好了,这是不是小麻花”,爸爸一脸窘态的说:“你看,我近视眼,不戴眼镜就看不见,就是因为小时候没爱护好眼睛,你说,你以后想不想成为我这样半盲人?”,自从那以后,孙梦珂每当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的时候,爸爸妈妈稍微一提醒,她能就立刻调整好用眼姿势,比以往大吼她十遍的效果都强。
总之,在与孩子以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成长相对多了一些乖巧、少了些叛逆,也可以让家长重温一下自己逝去的青春。
部门:三年级组
供稿:孙梦珂爸爸
初审:范碧嫣
复审: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