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校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教学反思

浏览次数: 109
发布时间:2021-10-13 19:13:02
分享
打印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问题:

1、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我身边都有哪几类规则?

3、法律的特征是什么? 

4、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其中,法律的三个特点和两个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来看,一是针对学生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

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规矩”、“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矩”、“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

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漠,如不受到相关的法制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上中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为了在一课时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对教学内容做了整合,教学思路大致如下:

第一“身边的规则”。本目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规则引入,分析了法律的特征,重在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其一,播放公益广告,引导学生思考公益广告带给他们的启示,进而顺着视频的铺垫进一步设问: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或者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其二,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和抢答竞赛的形式。列举身边的规则,根据学生列举的规则,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身边的规则主要分为纪律规章、道德规范和法律三类,教师对每一类规则进行简单的讲解。

其三,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守则、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对比表格,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结合实例,我重点分析了法律所谓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具有的三个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

第二“生活离不开规则”。本目重点分析了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的作用。

当然,课堂教学也存在这不少遗憾。 例如: 1、这节课开篇一直在讲规则, 但是对于“什么是规则”。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总结;2、法律的保护作用没有特别详细地展开,没有和规范作用加以区分,显得课堂虎头蛇尾;3、结尾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只是由我自己提了一下,没有升华到位,以后还要多多反思,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真正走进到情景中进行学习。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语言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


供稿:袁德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