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兼职教研员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11
发布时间:2017-09-02 17:06:51
分享
打印

向宽度延伸    往深度发展

———2017年经开区教研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吴燕青

一、南京印象

2107年8月12日,在经开区教研室的组织下,我们再次来到时南京进行为期5天的学习,让我有了再次领略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机会。南京这个城市,我内心一直对它充满敬畏与喜爱。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所以它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历史上也有很多重大的事件或在南京发生,或与南京相关。从古城墙到秦淮河,从总统府到梅林街,一路的历史和文化,一路的文明和沧桑。南京也是一个浪漫的城市,民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佳人才子的爱恨情仇,都发生在这六朝金粉地。那一年,宋美龄喜欢梧桐,于是蒋介石便在整个南京城种满了梧桐。这样一长段沧桑与浪漫相交织的历史,就是南京最大的特点。我们住地安排离市区很近,让我在学习之余能够有机会夜游秦淮河,欣赏古色古香的街巷,巍峨典雅的牌坊,庄严神秘的江南贡院,凝重肃穆的夫子庙······

   当然,对于南京的喜爱不仅源于历史与美景,更是在于这里的人在教育方面敢于创新,教研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培养出了一茬又一茬的教育名师,如小数名师华应龙、贲友林、张齐华,小语名师斯霞、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等,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楷模,特别是斯霞老师,她一生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鼓舞着、感染着我,她的教育情怀令人钦佩不已!

    南京,不管是景还是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专家魅力

这几天的学习活动有精彩的讲座,有实地考察,还有热烈的小组讨论、交流与分享,内容安排非常丰富。专家们精湛的教育理论、高超的教研水平、朴实而又有趣的语言、鲜活的案例等等,给我带来思想上的冲击,精神上的洗礼,受益匪浅。

第一位专家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吴永军教授,吴教授为全体学员做了《校本教研:问题及其操作》的讲座。他先从概念入手,阐述了校本教研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问题为研究核心,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课例研究为具体形式,边行动边研究。他强调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很重要,没有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没有教师个人对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敏锐意识,就不可能有校本教研。而专业引领更是关键,如果没有专业引领,那么校本教研就只能是低水平重复,更可能是流于形式。接着他又指出了校本教研目前存在合作团队缺失、专业团队贪大求高、不能立足“草根”等问题,分析了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的联系与区别,给出了校本教研的6大操作程序,即提出问题(教学中的真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行动研究——反思调整——再行动研究——解决问题。吴教授的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基于日常教研的实践指导,对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颇具指导意义。

第二位专家是来自江苏省教科院张晓东博士,题为《学科教师的可能追求》。张老师主要从外部挑战,多重因素制约;内生阻滞,专业道路狭隘;方向把握,应然价值追求;个体内化,自我教育追求;宽阔平台,多种行走方式这几个方面来谈学科教师的可能追求。整个讲座让我感受到张老师有思想、有个性,看待问题看似有点偏激,实则很有道理。他洋洋洒洒的引经据典,犀利中肯的针砭时弊,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有种想要立马去看哲学的冲动。下面呈现张老师的一些精彩语录:

很多人都被功利左右,以往哪个教育家不是祛除了功利,如斯霞、张柏霖;不能把工资的提高当作唯一的目标,不然在岗位上会越干越难受。

看书要往深处看,不能只看心灵鸡汤,不能只看学科,还要打破学科,一个学科一个维度,不同学科的老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带孩子看世界。

哲学让你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教育不仅让孩子成为某种人,而且要成人,在成人的基础上现成为某种人。

我们教给学生何以为生的技能,却忘记教给学生为何而生的道理。

教育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唤醒。

······

第三位专家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喻平教授,题目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重建》。喻教授从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课程重构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他结合生动的实例分析了十年课改的贡献与成就,并指出了课程改革还存在配套性、适切性、有效性、科学性、操作性等问题;又运用深刻的理论知识阐述了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目前工作的基本任务,三个小时精辟入里的讲解真是“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箴言”,我佩服喻教授博大精深的学识,对教育的独特思考与领悟,尤其是关于学科核心素对课程及教学体系带来的挑战,教育实践者如何积极应对引起大家的共鸣与深度思考。

第四位专家是来自南京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朱建廉,关于《漫谈“教研能力”——兼谈一流名师和教研员的核心成长要素》的讲座,朱老师感情充沛,激情飞扬,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研的本质,为大家开启了独特的教学研究思路。朱老师运用自己多年来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经典案例,理论与实际结合,向大家展示了非凡的教育智慧,几个案例涵盖了道德人文教育研究、学科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几个方面,让大家明白了只要做有心人,研究无处不在,引领大家树立了“大教研”的理念,又给予了具体研究路径的启迪: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紧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我明白了,认识事物应先从认识定义开始,要做好教研就要认清什么是教研?研什么?怎么研?而要提升教研能力,不妨从具体的案例中去感悟和提炼。

第五位专家是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丁加旗校长,主讲《守望与发现——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丁校所讲的核心词就两个:守望、发现。他通过专业的理论素养、简洁的语言、几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三个守望、三个发现,即守望专业素养、守望教师队伍、守望教育质量;发现自己、发现教师、发现教师。他通过“美龄宫的故事”告诫我们:从外面看到的是外表的风光,深入进去才能看到内部的本质。

第六位专家是南京科利华中学校长高建君,主讲《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她从“为什么教师要做科研?什么样的教科研才是‘学校自己的教科研’?什么样的课题才是‘教师自己的课题’?”展开话题,具体阐述了他们学校在校本教研方面的做法,有校级主题研修,组级课例研修,校本特色活动。研修层次分明,方向明确,以研究真问题为目标,让老师们不仅清楚地认识到教研要这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高校简洁干练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做真研究,大量的材料可以看出做的很细致,老师们付出很多心血,但成果也是显而易见。有付出有收获,教研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第七位专家是全国小数特级教师张齐华,主讲《让优秀教师自己“长”出来。从讲座的题目就能看这是一位很有想法的专家,因是同一学科,算是比较熟悉张老师,对他有一种崇拜感,听完后更是意犹未尽。整场报告虽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又是那么地走心,一个个鲜活案例与思考透露出讲课人的独具匠心。比如,通过《西游记》里,师徒四人谁最优秀?你会是其中哪一员?一个简单的问题,拷问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固然需要像孙悟空那样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像唐僧那样有坚定目标方向的人,更需要像沙僧那样勤勉的人,而没有了猪八戒也显示不出管理者的管理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和引导,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找到最舒服的位置自然成长。而对于教师的成长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也进行精心培养,他们分层建构,给不同的教师创造不同的土壤,给老师成长提供现实路径,促进教师在自我成长的基础上走向优秀。

三、个人感悟

人的学问从哪里来?从书本上来,从实践中来。所谓学问,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问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系统的知识。一个人要有学问必须做到二点,一是要学;二是要问。只有善学,善问,才会有学问。这就要求我们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就会增长学问。改变自己先从阅读开始,读不同学科的知识,向宽度延伸,带孩子从不同角度看世界,提升个人魅力。

朱建廉教授说:“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我们的研究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师是教研的主体,课例是进行研究的具体形式,而这些课例大都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我们要学会对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每个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兴奋和精彩,就是没有及时地记录下来,没有好好地去整理和总结。经常是有感触,有灵感,会兴奋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及时地记录、把握、积累下来,失去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到需要写文章时也就没有东西可用。不要说自己没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而应归根于自己的惰性。我们应该留心并及时收集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感动,反思总结,这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反思不能浮于表面,要多思考“原理性”、“为什么”的问题,多做“本源性”、“根本性”层面上的思考,力求“系统性”,像研究生写论文那样,从问题出发,从概念界定出发,去做“系统性的全面思考,往深度发展。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世界的时候,会发现眼睛不仅会看还会觉察,耳朵不仅会听还会感知;当我们用心感受世界的时候,你就会看见风吹的方向,听到花开的声音,闻到月光的香味。

做一个内心平静,思想清晰,智慧闪耀的教育者。

 

且行且思,教育一直在路上

          ——记2017年经开区教研能力培训

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郑红芳

8月12日下午,暂别炎热的合肥,我和参加经开区教研能力培训的老师们一起坐上高铁,来到南京,邂逅了清凉的南京古城。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放下平日纷扰的思绪,专心聆听了一场场大师们的智慧之言。收获颇多,感触也很多,而正因为太多,却几乎不知道该从何谈起。

张晓东教授说,所有的人生答案都不在别人手里,而是在自己手里。而朱建廉老师的经历则告诉我们,无论是对待教育,还是人生,我们都要有敢于追问与质疑的勇气;还要有果断的行动。教育是一场漫长的追寻,艰辛的求索,也是静默的守候。仰山铸铜,煮海为盐,唯有怀揣着对教育的一腔热爱与执着,沉下心来,与学生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才能真正找寻到这份职业的意义,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那份不为人知的幸福。唯有不断地思考教育的本质,勇敢地打破原有的自我,才能破茧成蝶,解开心底的万千困惑,在教育的道路上高歌向前,闻鸟语、嗅花香。

    而在最后两天的参观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齐华老师的讲座和斯霞老师的事迹。

    张老师讲座的主题是:优秀的老师是自己“生长”出来的。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找到许多怀才不遇的人,比如初唐四杰,再比如李商隐:虚赋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们就像是饱满的种子,有满腹的才华,却没能遇上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没能遇上他们所需要的甘霖、雨露。但是,拜伦也曾说过,机遇从来不会拜访毫无准备的人。如果你是树种,向下不能拼命扎根,寻找水源,向上不愿努力生长,迎接阳光,那无论是落在怎样的土壤里,都很难长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要有生长的愿望;然后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内驱力,抓住一切成长的机会,在一次次的努力中、探索中、质疑中、碰撞中甚至是苦闷中实现对自身的不断超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参天大树的长成,绝非一日之功,而一个优秀老师的成长也一定是无数次蜕变成蝶的过程。我们要抓住机遇,但更要修炼内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斯霞老师的事迹则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当今时代,当谈到教师这一职业,当我们说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总怕让听者觉得矫情。但斯霞老师却用她的童心母爱、用她一生的行动诠释着这样一种人间的大爱。斯霞老师是坠落在人间的天使,用一生的爱、一世的情影响了无数人,感动了无数人。

在我自己的工作生涯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深深的爱着孩子。而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我更感觉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只有老师充满爱,才能传递给孩子爱,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爱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始终怀着一颗悲悯之心,用温柔而又坚韧的爱慢慢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里。我对学生从来狠不下心,从来不愿用难听的话去责骂学生。对每一个孩子,我都力求充满着母亲式的爱,我喜欢展现给他们最灿烂的笑容,愿意给他们我所有力所能及的帮助。孩子的心是透明、纯净的,你所有真心的付出,孩子们都会感受到。很多孩子都喜欢亲切地喊我“郑妈”。但也因为我的温柔,孩子们对我没有太多的畏惧。闲暇聊天时,会有老师好心提醒我,“你带这么多班,应该对他们严厉一些,让他们怕你,这样你会轻松很多。”对于这样的劝告,我虽然内心也会有挣扎,但通常一笑了之。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已经很累,他们需要严厉,但也需要一些温柔的爱去化解学习重压之下的疲惫的心。记得上一届毕业的一个叫袁昊的学生,毕业时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午后的阳光令人懒散,却总在发呆时瞥见您如菊花般绽放的微笑,顿时神清清、气爽爽,朝气蓬勃进课堂。他还在信中把我评为“最美妈妈”,列举了三大“颁奖”理由:尽职尽责、笑靥如花、心细如母。在信的最后,他说:郑老师,虽然您只带了我一年,但我会一直想念您的!当时,心里的感觉是暖暖地幸福,感觉曾经付出的一切,不论是挑灯夜战的备课,还是与一个个孩子的促膝长谈都是值得的。在了解了斯霞老师的事迹之后,我更是进一步坚信:教育不需要斗争,教育应该是柔软的,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而柔软的教育也会让教师自己的灵魂诗意地栖居。

当然,与斯霞老师相比,我知道自己还相差太多、太远。就让斯霞老师的精神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激励着我,虽一生无法企及,但可以不断靠近。

几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但大师们的智慧之光却深深照进了我的心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想我会更加的努力。唯愿不负光阴,不负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且行写思,幸福学生,快乐自己!


点击排行